可是真的会好吗这个疑问像雨滴一样敲打着她的心,一夜未停。
4、约定的轨迹
婚期既定,一切便如同上了发条的钟表,精准而不可逆转地向前行进。婚纱照拍摄那天,她清晨四点就起床梳化,坐在镜子前任由化妆师在她脸上涂抹勾勒。他准时出现在楼下,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衬衫,领口挺括得近乎拘谨。
拍摄过程中,摄影师不断要求他们调整姿势:新娘再靠近新郎一点、新郎笑得自然些。她配合地摆出甜蜜的表情,心里却莫名想起那个未拍完的婚纱套餐。她注意到他的手指总是微微蜷缩,这是她最近才发现的他紧张时的小动作。
婚礼筹备期间的每个周末,都是在各种琐事中度过的。选喜糖、定菜单、发请柬,每个环节都能引发两家人的讨论。最棘手的是彩礼问题,前后谈了三四轮,他家始终咬定十万不松口。
某个周五晚上,她加班到八点才回家,母亲陪着她吃饭。桌上摆着爸爸特地烧的菜,有她最爱吃的红烧排骨。
今天你张阿姨家的女儿出嫁,男方给了六十八万八的彩礼。母亲一边布菜,一边状似随意地说,听说还是全额带回新房了,就是走个过场。
她默默扒着饭,没有接话。
母亲继续说着:我不是要计较这个钱,反正最后都是你们的。但是彩礼的数目代表的是他们家的重视程度。。。
这样的话她已经听了太多次。她突然放下筷子,声音有些发抖:妈,能不能不说这个了
我也是为你好。。。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她的眼泪就毫无预兆地决堤了。
那不是小声的啜泣,而是压抑已久的痛哭。她哭得浑身发抖,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只能反复摇头。父母被这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吓到了,父亲连忙递纸巾,母亲终于软下语气:好了好了,不说了,你高兴就好。
那晚之后,彩礼的话题再也没有被提起。但她心里却埋下了一根刺,她既感激父母的妥协,又厌恶自己用眼泪绑架了他们的关心。
婚礼如期举行,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二十桌亲戚聚在酒店吃饭。她穿着租来的婚纱,挨桌敬酒,脸颊笑得发僵。他一直体贴地扶着她,适时地帮她挡酒,完美得像个排练过无数次的演员。
婚后的生活像被按下了快进键。订婚后买的房子还没有交房,婚后只能跟他爸妈住在一起,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吃早饭,开车上班,晚上五点半到家吃饭,周末收拾房间、回她爸妈那儿住两天。家长群里的姐妹们羡慕她过上了饭来张口的生活,只有她觉得生活规律得令人窒息。
最让她压力倍增的是来自各方的催生。婆婆每次来都会顺手整理他们的卧室,美其名曰年轻人不会收纳;母亲则经常转发育儿文章到家庭群,配文期待早日用上这些知识;就连公司同事都会在午餐时开玩笑地问:什么时候请产假啊
结婚半年后的一个早晨,她在卫生间待了很久。验孕棒上的两条红线清晰得刺眼。她坐在马桶上发愣,直到他敲门才回过神来。
消息传开的速度超乎想象。当天晚上婆婆就开始了养生饮食,妈妈则拎着大包小包的补品上门。家族微信群里祝福刷屏,仿佛她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
最戏剧性的是婆婆和母亲的变化。遇到熟人就会不经意地提起:我要当奶奶外婆了。那种扬眉吐气的姿态,仿佛在宣告某种胜利。
她逐渐意识到,她的怀孕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介绍人证明了说媒成功,公婆证明了儿子没有问题,父母证明了女儿生育能力正常。就连他,似乎也因为这个消息而真正放松下来,开始认真地规划新房子里婴儿房的设计。
某个周末,两家人在餐厅聚餐庆祝。席间,介绍人王阿姨举杯说:看到你们这么幸福,我的任务总算圆满完成了!大家都笑起来,纷纷碰杯。
她摸着尚未隆起的小腹,突然感到一种荒诞的疏离感。原来在所有人眼中,婚姻的圆满需要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作为证明。她看着满桌笑语盈盈的亲人,心想:那么我呢我的任务完成了吗
窗外夜色渐浓,玻璃上映出餐厅温暖的灯光和她的倒影。那个倒影中的女子微笑着,得体地应对着每个人的关心,仿佛她也认同这一切。
只有她自己知道,心底某个角落正在悄悄问:当所有任务都完成后,真正的生活又该是什么模样
5、新生
孩子的降生如同一颗种子落入家庭的土壤,既孕育着希望的萌芽,也暗藏着矛盾的根系。从结婚到怀孕,她与婆婆之间虽偶有摩擦,但彼此都恪守着相敬如宾的界限,各自退让一步,维持着表面的平静。然而随着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那条隐形的边界线开始崩塌——两个女人都有了绝不能退让的理由:都是为了孩子好。
医院里经历了四个小时的阵痛,她被推出来时面色苍白如纸,却还强撑着对围上来的亲友微笑。所有人都夸她坚强,说她是个了不起的母亲。只有她自己知道,当婆婆俯身看着婴儿床里的小宝,轻声说奶粉终究不如母乳有营养时,她的心像是被什么尖锐的东西刺了一下。
那一刻,初为人母的喜悦被巨大的焦虑取代。她看着襁褓中柔软的小生命,突然觉得自己的一切都不够好——奶水不够好,身体不够好,连做母亲的资格都不够好。
接下来的日子,她像疯了一样尝试各种通奶的偏方。猪蹄汤、鲫鱼汤、酒酿圆子,不管多油腻多难喝,她都闭着眼往下咽。当通乳师用力按摩她肿胀的胸部时,她疼得眼泪直掉,却咬着毛巾不敢出声,生怕一旁的婆婆觉得她娇气。
最让她措手不及的是哺乳的疼痛。那个没有牙齿的小嘴,吮吸时却像有个小钳子在撕扯她的皮肉。乳头很快破裂出血,每次喂奶都像上刑,她疼得浑身发抖,却还要强笑着对围观的家人说没事。
母亲实在看不下去,破例留在婆婆家照顾她坐月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变着花样给她炖补品,半夜还起来冲鸡蛋甜汤,生怕她饿着。同时母亲还包揽了照顾婴儿的大部分工作,换尿布、哄睡、洗澡,事事亲力亲为。
三个女人共处一室,原本就微妙的关系更加紧绷。母亲看不惯婆婆做事慢条斯理,总是在她耳边念叨:你看她冲个奶粉都要试半天温度,孩子饿得直哭、洗个奶瓶要洗半小时,不知道的还以为在雕花呢。
她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她知道母亲是心疼自己,但也明白婆婆并无恶意。最让她难受的是,每当她想自己照顾孩子时,两个老人都会立即围上来,这个说你别动,小心腰,那个说去躺着,别着凉。她像个局外人般看着别人照顾自己的孩子,既感激又失落。
好不容易熬到满月,按照当地习俗,母亲立刻收拾行李,带着她和小宝回了乡下老家。她知道,母亲这一个月苍老了许多,眼角的皱纹更深了,鬓边也添了不少白发。
回家第二天,婆婆提着两条活鱼来看孩子。母亲一边杀鱼一边似是无意地说:这孩子夜里特别闹,我们轮流抱着哄,整宿都睡不了觉。
婆婆逗着婴儿床里的小宝,头也不抬地说:小孩子都是这样的,忍忍就过去了。
这句话像一根火柴,瞬间点燃了母亲积压许久的怒火。婆婆走后,母亲气得连晚饭都没吃:站着说话不腰疼!孩子出生到现在,她除了指手画脚还做过什么要不是为了你,我才不受这个罪!
她低着头默默喝汤,眼泪滴进碗里。她想起婚前母亲常说的话:你看对门张阿姨家的闺女,生孩子都是婆婆带的,带得可好了。那时她以为母亲是在暗示她以后不要指望娘家帮忙,现在才明白,那其实是一个母亲最朴素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要像自己当年那样辛苦。
在家住满一个月后,她开始默默收拾行李。她注意到母亲接老板电话时的神情越来越焦虑,虽然嘴上总是说不着急上班,但挂断电话后的叹息一声比一声重。
临走那天,母亲陪她一起收拾行李,嘴里不停地嘱咐:晚上喂奶记得披件衣服、孩子吐奶是正常的、别老是抱着,以后放不下。。。。。。说到最后,声音都有些哽咽。
上车前,母亲突然抓住她的手,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要是太累,就带着孩子回来。
她重重点头,转身时眼泪终于决堤。她知道,自己又一次选择了懂事,选择了体谅,选择了做一个不让任何人为难的好女儿、好媳妇、好母亲。
只是没有人问过她,这样的选择,究竟要付出多少重量。
6、混沌
她觉得自己大概是病了。这种病没有高热,没有疼痛,却像藤蔓般缠绕着她的脊椎,在每个寂静的时刻向上攀爬。
产后第六十三天,凌晨三点十七分。婴儿的啼哭像精准的刺针,扎破睡梦的薄膜。她条件反射地坐起,乳房先于意识开始胀痛。喂奶、拍嗝、换尿布,一套流程熟稔得令人心慌。当小宝再次沉入睡眠,黑暗突然变得粘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