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见
那年冬天的寒意迟迟未散,正月刚过,城市还沉浸在春节的慵懒中。她穿着厚重的羽绒服,被姑姑半推半就地领进一间光线昏暗的办公室。午后的阳光勉强透过百叶窗,在空气中划出几道苍白的光痕。
这位是陈阿姨,我单位的同事。姑姑热情地介绍着,一边暗中捏了捏她的手心,示意她表现得体些。
她抬起眼,迅速扫视了整个房间。对方来了不少人——一个穿着红色羽绒服的阿姨,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还有一个坐在角落阴影里的年轻人。她只来得及瞥见一个模糊的轮廓,便又垂下了眼帘。
陈阿姨热情地拉过她的手,上下打量着,今年多大了在哪里工作呀
她强装镇定,一一作答。她的目光偶尔飘向角落里的那个身影,他安静地坐在那里,像是这场热闹相亲中的旁观者。百叶窗的影子在他脸上交错,让人看不清表情。
这是她毕业三年来的第十七次相亲。她心里默默计算着这个数字,嘴角泛起一丝苦笑。多么讽刺,在前二十三年的人生里,谈恋爱是家中的禁忌话题,而一旦拿到大学毕业证书,这个禁忌就突然解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相亲安排。
她记得最夸张的是毕业那年正月,从大年初二开始,每一天都排了一场相亲。无论是去姑姑家拜年,还是去舅舅家吃饭,总有一个恰好来做客的年轻人等着她。母亲说这是为她好,女孩子青春短暂,要趁最好的年华找到归宿。
你现在是在外贸公司做跟单对吧听说待遇不错。戴金丝眼镜的男子问道,她后来才知道那是他的舅舅。
还行,刚入职不久,还在学习阶段。她得体地回答,目光又不自觉地飘向角落。这次,她注意到他微微动了一下,光线正好照在他的手上——修长的手指正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边缘。
在一片刻意的热闹中,双方家长终于想起了今天的主角。在众人的注视下,他们交换了微信。她注意到他的头像是一张雪山照片,而他的手指在递过手机时有些微微发抖。
走出办公室,她长长舒了一口气,冬日的冷空气涌入肺中,带来一丝清醒。她看了眼时间,盘算着回公司的路线。这场相亲就像之前的许多次一样,大概率不会有下文。她甚至连对方长什么样子都没看清,只记得一个模糊的轮廓和那双修长的手。
回到公司,午休时间刚过,办公室里弥漫着节后的慵懒氛围。几个同事凑过来打听相亲情况,她只是笑笑:就那样吧,人太多了,都没看清长相。
她心里已经给这次相亲画上了句号。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当天没有联系,基本上就是双方默契地不再往来。然而就在临下班前,手机突然亮起,那个雪山头像发来消息:晚上有空一起吃饭看电影吗
她忍不住轻笑出声。这流程她太熟悉了:吃饭、看电影、然后各自消失在人海。近几年上映的电影,她几乎都是在相亲场合看完的。
好的。她回复得干脆,然后开始收拾桌面。也许是分心想着晚上的约会,也许是连日来的疲惫,在下楼梯时,她一脚踩空,脚踝处传来一阵剧痛。
倒霉。她低声咒骂,试图站起来却疼得倒吸冷气。原本以为休息一下就能好转,但到下午两点,脚踝已经肿得老高,像个发酵过度的馒头。
在同事的催促下,她只好自己开车去医院。挂号、拍片、等待结果,一系列流程走完已是傍晚。医生诊断是韧带拉伤,给她包扎好,开了一堆药。
蹒跚着回到公司已是四点多了,她这才想起晚上的约会,连忙发消息道歉并提议改期。对方很快回复:没关系,好好休息。
然而下班时分,手机响起,是他的来电:我在你公司门口,带了晚饭和药,方便出来吗
她一时语塞,支吾着想要拒绝,他却已经说道:我已经到了,你不方便的话我可以送进去。
最终,她只好拖着伤腿慢慢挪到大门口。他的车停在公司门口,是一辆黑色的轿车,洗得很干净。他下车为她开门,动作略显拘谨却周到。
车厢内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他准备了粥和小菜,还有一瓶跌打药酒。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就准备了些清淡的。他解释道,声音比下午在办公室里要清晰许多。
这时她才真正看清他的模样:不算英俊,但眉眼干净,鼻梁很高,说话时习惯性地微微抿嘴。他穿着深色的毛衣,袖口挽到手肘,露出结实的小臂。
狭小的车厢里,两个陌生人小心翼翼地试探着交谈。她得知他是个工程师,喜欢打篮球。他则了解到她爱看书,依旧想做老师,目前正在努力考证。
为什么答应来相亲她突然问道,话一出口就后悔自己的直白。
他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因为我妈说,如果我再不来见面,她就要去公园帮我征婚了。这个回答让两人都笑了起来,车厢内尴尬的气氛顿时缓和不少。
临走时,他将药酒塞给她:这个很有效,记得每天擦两次。
第二天傍晚六点,她正在纠结如何下楼吃饭,他的消息又来了:我在楼下,带了晚饭。此后每一天,他都会准时出现,有时带着热腾腾的饭菜,有时是她提过想吃的甜品,从不空手。
她尝试过拒绝,但他总说:正好顺路。或者我已经买了,不吃也浪费了。
一周后的傍晚,他照常出现。这次他除了带了吃的,而是拿出一副拐杖:总是单脚跳太危险了,这个会方便些。
她看着他被冻得通红的耳朵,忽然意识到,这个冬天似乎没有那么冷了。车厢里的暖气很足,他带来的粥还冒着热气,车窗上结了一层薄薄的水雾。她在玻璃上无意识地画着一个笑脸,听见自己心里冰层碎裂的声音。
也许这次,会和以前不一样吧。她想着,接过还温热的餐盒,轻声说了句:谢谢。
那一刻,她看见他眼中闪过一抹光亮,像是冬夜里的星。
2、既定轨道
他的主动像一股温和而持续的暖流,将她裹挟进一段看似水到渠成的关系中。每周三晚上,他会准时出现在公司楼下,车厢里总是备着不同的小惊喜:有时是她提过想尝的甜品,有时是新上映的电影票,有时只是一束简单的向日葵。周六则是雷打不动的约会日,从最初的电影院、餐厅,渐渐变成了郊野公园、美术馆,甚至驱车两小时就为看一场日落。
她配合着这段关系的推进,就像完成一项项设定好的任务。她会在周三下班前补好妆,会在周六早上挑选得体的衣裙,会在约会时恰到好处地微笑。但夜深人静时,她常常对着天花板发呆,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看着另一个自己在演绎谈恋爱这场戏。
两个月后的周末,母亲突然打来电话:这周末带他回家吃个饭吧你爸爸说想见见他。电话那头的语气故作轻松,但她听出了其中的郑重。
周六下午,他提着精心准备的礼物上门时,她才发现父母特意换了新桌布,父亲下厨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饭桌上的对话进行得小心翼翼,父亲问工作,母亲问家庭,像是一场温和的面试。
饭后母亲拉着她在厨房洗碗,水流声掩盖了母亲的低语:你王阿姨说看见你们上周在万象城逛街了。她这才明白,这次见面源于邻居的偶遇报告。
隔周,回访的安排就提上日程。去他家的前一天,母亲特意去买了高档保健品,父亲则翻出珍藏多年的茶叶:第一次上门,礼数要周到。
他家住在老城区的一个小区里,房子不大但整洁得过分。她注意到茶几玻璃下压着的照片边角都对齐得一丝不差,阳台上的绿植叶片擦得发亮。他妈妈热情地削水果,他爸爸安静地泡茶,一切都完美得像是排练过的舞台剧。
回家的车上,母亲终于打破沉默:他父母看着是和气人,家里虽然不大,但收拾得真利落。父亲接话:是个正经过日子的人家。
从此,每周的约会地点固定在了她家的餐桌旁。每个周六早上,他的微信准时到达:这周想吃什么我学了个新菜。然后他会带着食材提前到来,系上林母准备的围裙,在厨房里忙活半天。
她看着这个在自家厨房里熟练切菜的男人,常常有种恍惚感。邻居们已经习惯性地打招呼:又来给女朋友做好吃的啊仿佛他们已经是结婚多年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