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看书阁>九重紫 > 九重紫 第140节(第1页)

九重紫 第140节(第1页)

纪氏觉得次子说的很有道理,微微点头,反复地叮嘱两个儿子:“你们多多留心,等见明会试之后再说。这个结能解开最好;若是不能解开,少不得要去求你们曾外祖父。”

两人点头,平日都不动声色地细细观察着纪咏。

纪咏却似一无所知,每天刻苦攻读,闻鸡即起,半夜才睡,把五年间的时文卷子都略读了一遍。等到二月初九,也不祭拜纪家的祖先,子上、子息两个上街挑了做工考究的考篮,带了惯用的笔墨纸砚,装了些吃食就进了考场,等到纪颀等人赶到的时候,哪里还有纪咏的踪影。

纪颀不由跺脚,喝斥子上、子息不懂事。

子上、子息不知道为纪咏背了多少黑锅,哆哆嗦嗦地跪在那里求饶,心里却并不害怕,知道纪咏不点头,除非是惹了老太爷,否则家里的其他人是不会惩罚他们的。

纪颀果然只是叹了几口气,就让子上和子息起来了。

三场考完,纪颀不敢问他考得好不好——如果儿子觉得好,结果却名落孙山,儿子在自己面前跌了面子,只怕以后更不愿意见他了;如果儿子觉得不好,他这段时间这么用功,岂不全都白费了,儿子一样会觉得在自己面前跌了份……索性什么也不提,只说他母亲韩氏知道他下场,特意从宜兴赶了过来,亲自下厨做了他喜欢吃的东西在家里等着他。

纪咏想了想,跟着纪颀回了玉桥胡同。

纪颀松了口气。

纪咏生下来就被纪家老太太养在了身边,再大一点,就跟着纪家老太爷,韩氏见到儿子的机会还不如纪咏身边的小厮多,她对儿子的感情很微妙。

她以纪咏为荣,可有时候又觉得,她生的这个儿子并不属于自己,是属于纪家的,不过是借着她的肚子生了出来,偶尔会冒出“如果儿子不是这么聪明就好了”的感觉。但这感觉,她从来不敢跟人提及,纪咏的事,她更不便过问,只是拉了他的手问他这些日子的吃穿用度。

他们俩口子尚且如此,纪家的其他人就更不会自讨没趣,全都当纪咏是出去串了趟门回来了似的,问这问那,就是不提科举的事。

实际上纪咏觉得自己考得挺不错,怎么也能进前五,很想和人说道说道,可别人都不提,他总不能自己主动提及吧?

主要是就算他提及,他们也只会是笑着敷衍地说些“你肯定会金榜题名”之类的话。

要是窦昭在这里就好了。

她肯定会问他考了些什么,他是怎么答的,说不定还会问他为什么这么答。

想到这些,他就想到了窦昭那双亮晶晶的杏眼。

不管什么时候都精神抖擞,没有个疲惫的时候。

母亲小心翼翼的问话顿时让纪咏觉得特别没趣,而且还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他又不是那种委曲求全的人,干脆站了起来,不耐烦地说了句“我回屋了”,然后扬长而去。

韩氏叹气。

她和这个儿子,实在是没什么话说。

纪咏躺在床上,却想着顺天府学宅子里放在书房的那个香樟木的小匣子。

他吩咐子上:“你去把那个匣子拿过来。”

子上应声而去。

回来的时候遇到了韩氏。

韩氏心里不舒服,叫了纪令则来说了会话。

见子上这么晚了还出去,就问了一声。

子上能受纪咏看重,自然不是那不知道深浅的人,闻言忙恭谨地上前答了话。

韩氏心里奇怪,却也并没有多问。

会试

纪咏直到掌灯时分才回到玉桥胡同。

韩嬷嬷还不敢说是韩氏找他,朝着走在他身后的子息使着眼色。

子息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韩嬷嬷这才回去禀了韩氏:“少爷已经回来了,我跟子息说了,子息瞅着功夫是要过来回话的。”

韩氏心中稍安,笑盈盈地陪着纪氏父子用过晚膳,打发了纪颀去书房读书,自己则在厅堂里一边喝茶,一边等着子息。

过了大约半个时辰,交了差的子息来给韩氏请安。

韩氏安排韩嬷嬷守在门外,拉了子息在暖阁里说话。

“少爷在外面有没有相好的女子?”韩氏的声音压得有些低。

子息微愣,片刻之后才反应过来韩氏问的是什么。

“没有,没有!”他连声道,“少爷向来不逛秦楼楚馆的。”

韩氏松了口气。

照理说,儿子年纪不小了,早就应该说亲了。可当年儿子刚刚中了解元的时候,江南大户人家闻风而动,说媒的人都要把纪家的门槛踏破了,儿子却冷哼一声,谁也没商量,写了副上联贴在大门口,还扬言道:“谁家的小姐能对出了我中意的下联,谁就是我纪见明的良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