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看书阁>九重紫 > 九重紫 第139节(第1页)

九重紫 第139节(第1页)

“她们都挺好的。”舅母泛泛地说了说,然后问起窦昭的及笄礼来,“谁来给你插笄?司者和赞者是谁?”

“二太夫人准备帮我插笄的。司者和赞者原定的是淑姐儿,再从亲戚里面随便找一个。”窦昭笑道,“当时没想到您和六伯母都会回来,六伯母还怕我这边没有司者或是赞者,把纪表姐带了过来,既然您来了,不如您帮我插笄吧?”

相比二太夫人,窦昭更希望由舅母来做正宾。而且舅母远道而来,窦家出于对窦昭外家的尊重,只要窦昭透个风出去,应该会主动提出让舅母插笄。

竟然是二太夫人亲自帮窦昭插笄!

舅母很是意外,更多的,却是欣慰。

能让在真定德高望重的二太夫人帮着插笄,会提高窦昭的身份地位,对窦昭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她带着赵璋如回来原也是怕窦昭的及笄礼没有合适的司者或是赞者,如今事情都安排妥当,她也放下心来,提也没提赵璋如的事。

“还是让二太夫人帮你插笄吧!”舅母笑道,“难得她有这片心。倒是你六伯母那里,你要好生孝顺她才是,她可把你当亲生的闺女一样。”

窦昭连连点头。

舅母再无牵挂,笑着催窦昭:“我们准备在真定呆两个月,有什么话,多得是机会说。现在你快睡觉,明天还要举行及笄礼呢!这么重要的日子,要是精神不济那可就糟了。”然后帮她掖了掖被子。

窦昭像孩子似的嘻嘻笑,哪里睡得着,但想到舅母那么老远地赶回来,想必也很累了,遂不再说话。

很快,她就听到了舅母平稳的呼吸声。

静静的夜里,这平日略显冷清的屋子里突然间就有了温馨的暖意。

窦昭翘着嘴角闭上了眼睛,很快也沉沉地睡了过去,翌日,还是在素心的推搡之下才醒过来。

她急急地坐了起来。

耳边就传来舅母沉稳中带着几分笑意的声音:“不急,不急!还早!我说让你再睡会,可素心说了,你让她卯正就叫你起来,我倒也不好拦着。”

“现在才卯正吗?”窦昭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赵璋如还睡得像小猪似的,这样一番动静都没有把她惊醒。

“卯正过三刻了。”素心忙道,“再过半个时辰,二太夫人她们就要过来了。”

窦昭在心里算了算,还来得及,人就更松懈了。

她由着请来的嬷嬷帮她装扮,舅母则去把赵璋如叫了起来。

赵璋如哇哇大叫,趿了鞋发现没有穿袜,穿了袜又找不到了巾汗了,急得直叫:“寿姑,把你的巾汗借一条给我用用。”把屋里服侍的都逗得捂了嘴笑。

舅母又好气又好笑,喝斥道:“你看你,比寿姑还大两岁,却没有寿姑的半点稳重,你这样,让我怎么放心把你嫁出去?!”

赵璋如脸色绯红。

窦昭听着这话里有话,趁着舅母如厕,悄声地问三表姐:“我是不是又有喜酒喝了?”

赵璋如推了窦昭一把,赧然地低声道:“爹爹要把我留在家里……”

前世的记忆在窦昭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

舅舅一直没有纳妾,始终只有三个女儿。大表姐和二表姐都嫁入了他游宦之地的书香门

木簪

窦昭的态度极其坚决,最后纪氏失望而返。

纪令则不由轻声地问姑母:“窦表妹和继母的关系很差吗?”

纪氏带纪令则来真定参加窦昭的及笄礼,还有一个用意。

纪令则已与湖州韩氏的六公子订了亲,韩家六公子一直在京都读书,纪令则的婚期订在了今年的十月,这也是为什么纪令则会提前到京都的原因之一。纪令则出阁之后,会和韩家六公子旅居京都。魏家明年七月除服,到时候魏家肯定会很快和窦家定下婚期。窦昭上京都之后,也有个伴。况且纪令则聪慧过人,从小跟着纪氏那位学识渊博、大归于家的姑母读书,待人处处落落大方又不失伶俐。韩家亦是官宦世家,如今有两位老爷入仕,一位在湖广任县令,一位却在工部清吏司任郎中,掌管着天下河工。

窦昭与纪令则交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如今听纪令则说话间对窦昭似乎颇有些不解,她不希望纪令则因此而误会窦昭不孝,遂悄声将当年的恩怨一一告诉了纪令则。

纪令则听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叹道:“若是我,只怕也很难心平气和!”

“是啊!”纪氏叹道,“所以有些事,也不能全怪寿姑。”又道,“看样子,我只好明年回来些日子,也好帮着寿姑打点出嫁之前的事宜。”

纪令则听了笑道:“姑母待窦家表妹可真好!”

“那当然。”纪氏笑着比划道,“从那么一点点看着她长到这么大,和亲生的没有什么区别。”又道,“她从小孤苦伶仃一个人,你以后,可要把她当成你嫡亲的表妹一样的看待。”

“知道了!”纪令则挽了纪氏的胳膊打趣自己的姑母,“您也太偏心了点,让见明认了她做表妹还不够,还让我也认了她做表妹,还好孟春不在,若是孟春在,您是不是也准备让他认了这个表妹?”

纪孟春,名纪阳,是纪咏的堂兄,虽比不上纪咏的名声大,却胜在和蔼可亲,行事稳重,在纪家的小字辈里比纪咏的威望更高。

纪氏理直气壮地道:“那是自然!”

纪令则忍不住哈哈地笑,道:“那您知不知道,见明他如今写了张‘窦四’的字条压在书房的大书案前,每日都要看上几眼念叨上几句才开始读书?”

纪氏大吃一惊,道:“出了什么事?”

“是十三叔去探望明的时候看见的。”纪令则道,“十三叔不敢问见明,抓了子上和子息打探消息,”她说着,神色渐肃,“子上和子息也没有隐瞒,说是见明下决心参加科考,都是因为受了窦家表妹的嘲讽,还说,见明不管是遇到谁都不曾吃过亏,却屡屡在窦家表妹这里受挫。十三叔听说我来真定,还托我打听见明和窦家表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怕见明一时性起,捉弄起窦家表妹来,亲戚之间因此生出什么罅隙,让您在窦家不好做人。”

“还有这回事?”纪氏眉头紧锁,回到京都,第一件事就是把窦政昌、窦德昌兄弟叫来问话。

窦政昌一听就急起来,道:“这件事,要不要跟爹爹说说?见明那脾气,未必就是四妹妹惹了他!”

窦德昌却不以为然,笑道:“若是纪表哥占了上风,他又何必一副咬牙切齿的模样?我看,我们暂时还是装作不知道的好。反正这些日子我们都在顺天府学那边读书,他要是有什么动静,只要我们留心,肯定能发现。眼看着就要下场了,若是因为这件事让纪表哥又生出什么波折来,反倒是我们的不是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