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重点,前中期主要以研究‘til和癌细胞中的tdna突变’与‘癌细胞的线粒体转移’为主。
待相关研究出成果后,再对‘线粒体转移后是否发生同质’和‘突变t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行深入研究。
完事儿,可以再对小白鼠为实验体的体内转移和抗肿瘤免疫力、线粒体功能和ici功效,展开扩展性的研究。
原盲盒论文中的科研团队,由于缺乏前置导向,走了很多弯路,废了不少时间。
但许星辰的课题组,却是站在了终点勾勒行经路线,完全可以直接选择最短、最好的路径去走,无疑能大大地节省时间。
……
5月23号。
许星辰在王炳涛的配合下,对相关癌细胞系的tils的tdna展开了测序,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确定相关tils中存在tdna突变。
紧接着,许星辰又建立了突变和野生tdna的tils和癌细胞的细胞系。
其中,突变细胞系为til04、tilc03和l04、lc03。野生细胞系为til02和til04、l02、l03。
通过租用仪器进行观测,许星辰发现tdna突变的细胞线粒体形态异常、嵴减少。但野生型细胞的线粒体,在形态上却是正常的。
接下来,要确定tdna突变,不是在细胞培养中发生的。
对此,许星辰设计实验,分析了相关患者的ffpe肿瘤组织。
最终的结果显示,这些组织具有相同的突变。
……
5月26号。
许星辰根据原论文中提供的思路,设计实验,制备了一种特异性荧光蛋白。
这种荧光蛋白,是一种专用于标记和定位质粒,被命名为ito-dsred,简写为d质粒,其成分主要包括红色荧光蛋白和线粒体亚基蛋白,且进行了相关的线粒体靶向序列设计。
不但可以用来将融合蛋白定位到细胞线粒体,还能在细胞内表达后靶向至线粒体并发出红色荧光。
在整篇论文中,d质粒都是一种很关键的标记物。
若没有d质粒,并非说相关实验就无法开展了,因为还有其他类型的线粒体标记物,但在这个课题中,d质粒最为适合、清晰、精准,能直接观测到线粒体转移的证据,若换其他标记物,情况就会变得十分复杂。
d质粒的制备,许星辰全程自己操作,没让任何人参与,核心的制备技术,在论文没有发表与相关专利没有进入申请流程之前,他都会将之藏着,以免被人抢占了果实。
有了这种特异性荧光蛋白,许星辰再次设计实验,对线粒体进行标记,然后引入野生型tdna的l02细胞和突变型tdna的l04细胞。
通过仪器观察,他发现,癌细胞之间的线粒体转移在20个小时之内,其实很少发生。
但是,过了20个小时以后,可以明显观察到癌细胞的线粒体,通过细胞间的隧道纳米管(tnt)或者细胞外囊泡(evs),转移到了t细胞。
针对这种现象,许星辰直接在细胞中加入细胞松弛素b、transwell、gw4869和y-27632,用以抑制tnt和阻断小evs,并避免细胞直接接触。
结果发现,这些试剂显著抑制了线粒体的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