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看书阁>三国:吾儿刘备,大帝之资! > 第9章 楼桑里首富!(第2页)

第9章 楼桑里首富!(第2页)

作为一个无钱无势的穿越者,刘弘当然是……二合一!

诚然,此时商品流通并不频繁,卖布也不算是暴力行业。但架不住他用技术提高产量,然后薄利“倾销”!

先用大量产品以低价垄断市场,然后再利用垄断优势,绞杀其他对手,最后再逐步提高价钱。

其他对手都死了,百姓们不想选他也得选!

这是后世某些企业的常规打法。

至于市场怎么样,是不是会死?

无所谓,这个市场没有了,那就换另外一个嘛。

当然,刘弘是个体面人,绝不会做到涸泽而渔的地步。

钱,大家可以一起赚。

但是,他要先狠狠的赚。

……

“脚踏双锭纺车”的图样,是他凭着模糊的记忆和反复的琢磨画出来的,又请了邻村最好的木匠王三,费了好些木料和时日才打制成功。

王三起初还嘀咕“瞎折腾”,可等第一架做出来,亲眼看着吴氏脚下生风,双手翻飞,纺线如流水般涌出时,他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连呼“神技!刘亭长真神人也!”

当然,刘弘是花了大价钱买断了他这手艺,还签了严苛的契书,确保不外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了,原料也得跟上。

楼桑里桑树不少,但品种老旧,叶薄质差,养出的蚕茧也小,丝线细弱。麻呢,也是本地常见的粗麻,织出的布硬邦邦,只能做麻袋粗衣。

刘弘利用亭长身份和逐渐宽裕的家底,托人从青州、冀州甚至更远的蜀地,重金引进了叶片肥大、蜡质层厚的优质桑树苗,还有纤维细长坚韧的上等苎麻种子。这些宝贝,被小心翼翼地种在了刘家新置的、靠近水源的几亩上好田地里。

刘弘亲自盯着侍弄,施肥、除虫、剪枝,像伺候祖宗一样。

当时村里的老把式看着他精心伺候桑麻田,都摇头叹息,“刘亭长这是魔怔了?好田不种粮,种这些?”

刘弘只当没听见。

他心里清楚,这田里长出的,不是桑叶麻秆,而是钱!

谁说种钱不能长钱的!

有了好原料,织出来的布,也不再是原来那灰扑扑、粗喇喇的样子了。

吴氏本就是织布的好手,心灵手巧。刘弘不知从哪儿弄来几卷残破的、描绘着繁复花纹的帛书,关起门来和吴氏鼓捣了许久。

终于,在刘家织机“咔哒咔哒”的声响里,开始出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布上不再是单调的平纹。有些布面上,开始浮现出简单的几何回纹,如水波荡漾;有些则出现了细小的菱格,如同鱼鳞般整齐排列。虽然远比不上蜀锦的华美,但在这涿郡乡野,已经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我的老天爷!刘家这布……这花纹!”路过的妇人挪不动步了,眼睛里全是羡慕的光。

“这穿在身上,该多体面啊!”

“贵不贵?不知道刘家卖不卖?”

很快,“刘家布”的名头,就在四里八乡传开了。

这布,厚实耐磨,但它又比寻常麻布细密柔软许多,更别提那些精巧的花纹和鲜亮的颜色!

更关键的是,“刘家布”质量上乘也就罢了,价钱还低的很!

价格战的优势立竿见影。

对于手里稍微有点余钱,又想在赶集、走亲戚时体面些的庄户人家、小商小贩,乃至县里的小吏家眷来说,刘家布简直是物超所值!

吴氏彻底成了大忙人。

工坊里要管纺线、织布、染色,还要应对闻讯而来、想买布甚至想学艺的乡邻。

她展现出了惊人的管理才能和经商天赋,定价公道,童叟无欺,对织工赏罚分明。刘家的布,一匹匹织出来,一车车卖出去,换回的铜钱、粮食、甚至是一些稀罕物件,源源不断地流入刘家那越来越厚实的钱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