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阁

看书阁>九重紫 > 九重紫 第182节(第1页)

九重紫 第182节(第1页)

英国公府是好是坏,关他沈大贵什么事?!

宋宜春有些气闷。

照这样下去,再过几年,他只怕是再也没办法压制宋墨了。

他吩咐小厮:“请陶先生过来叙话。”

小厮应声而去。

他坐在临窗的大炕上望着窗外油绿色的叶子间缀着点点繁星般嫩黄色小花的桂花树,有些心不在焉。

自从和宋墨反目之后,宋宜春就将英国公府东路的樨香院修整一新,搬了过去,和颐志堂一东一西,成对峙之势。

陶器重却觉得这样不好。

宋宜春是堂堂正正的英国公,是英国公府的主人,这样让出上院,给人一种示弱于宋墨之感。劝了几次,宋宜春却铁了心非要在樨香院住下。

陶器重暗暗摇头,却也知道不能再在这件事上多说什么了。

樨香院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院子里种满了桂花树。

中秋节临近,樨香院中桂花盛开,远远地就能闻到馥郁的桂花香,待走近了,香味变得更浓烈,反而让人有种气闷之感。

陶器重走进书房的时候,看见宋宜春正在检查宋翰的功课。

宋宜春很喜欢读书,年轻的时候曾参加科举,还中了秀才,于制艺上颇有造诣,后来被老英国公训斥,让他不要与士子争名,免得引来是非,这才没有继续科考,但却请了大儒在家里教自己读书,学问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指点宋翰的课业绰绰有余。

看见陶器重,他丢下了次子的功课,感叹道:“毕竟是……没有什么天赋,不如宋墨良多!”

既然如此,为何又要和长子闹成今日的局面呢?

陶器重在心里嘀咕着,却依旧恭谨地行礼,遵守着幕僚应有的分寸。

好在宋宜春也没有让他评判的意思,像是觉得自己刚才说的话有些不妥当,他很快转移了话题,对陶器重道:“我看延安侯府那边,我们得积极点——明天你就去趟延安侯府,打探一下汪家的意思。”说着,叹了口气。

这就是家里没有个主持中馈之人的坏处。

女人之间好说话,说错了也有个转圜的余地。

让幕僚过去,生硬刻板不说,话一旦被拒绝就不好再提起,他自己续弦之事一直不顺,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惊蛇

陶器重笑着应喏,和宋宜春提起聘礼的事来:“……汪家这些年来多行商贾之事,国公爷拿定了主意,我也好和延安侯府的人说话。”

宋宜春略有些不悦地道:“这关系到英国公府的体面,我难道还会亏待自己的儿媳妇不成?”

陶器重要的就是这句话,连声告罪,和宋宜春商量了个大致的数目,正要退下,常护卫求见。

宋宜春示意他暂时不要走,让小厮领了常护卫进来。

常护卫给宋宜春和陶器重恭谨地行了礼,低声道:“颐志堂的严朝卿带着一大堆礼品去了宁德长公主府上。”

宋宜春目光一凝。

他和三驸马石祟兰私交很好,而宋墨因为他的母亲——英国公府老夫人陆氏的缘故,甚得陆家上上下下的喜欢。听说宋墨和他有了罅隙,陆复礼和陆知礼还曾专程到家里来问究竟。他虽然搪塞了过去,却不好当着陆家的人再说宋墨的不是,宋墨也心知肚明,有什么事要求太后娘娘或是皇后娘娘,就会请嫁到陆家的宁德长公主帮着递话。

这次宋墨又有什么事求宁德长公主呢?

宋宜春思忖着。

陶器重站了起来,恭身向他行礼,道:“国公爷,我去查查严朝卿到长公主府上有何用意!”

宋宜春颔首,陶器重和常护卫退了下去。

屋子恢复了静谧。

宋宜春的目光重新落在了宋翰的课业本上。

他不由眉头紧锁,把课业本狠狠地丢在了炕角。

※※※※※

顾玉则拉了汪清淮喝酒,要支取一部分修缮黄河故道的款项。

没人比汪清淮更清楚勋贵之家那种看似鲜花着锦,实则捉襟见肘的窘迫,这也是他为什么咬着牙和六部官员打交道的原因,何况顾玉手面向来很大,曾经有一夜赌输半条街的事。

“行啊!”他没有片刻的犹豫,立刻道,“一万两银子够不够?”

在汪清淮看来,现在已是秋季,再过两个月就要立冬了,各府的庄头、大掌柜就要回府拢账了,一万两银子,给顾玉支撑到立冬,绰绰有余。

谁知道顾玉却摇了摇头,道:“有没有办法调五万两银?”

汪清淮大吃一惊。

顾玉不是用商量的口吻问他“能不能调五万两银子”,而是用一种势在必得的口气要他想办法调五万两银子。

汪清淮

三天

“天赐哥,你真的不想娶汪大海的妹妹?”顾玉嘴里含着苹果,口齿不清地道,“汪家的人都长得不错,那汪大海的妹妹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你可别弄巧成拙,到时候真的尚了景宜!景宜漂亮归漂亮,可那脾气,好像天下的人都得围着她转似的。景福虽然好一些,可不管是模样还是性情,都平常得很。”说着,他扑到了宋墨的书案前,暧昧地朝他眨着眼睛,“要不要我帮你想想办法,让你尚了淑妃娘娘的景泰或是辰妃娘娘的福圆?景泰长得多漂亮啊,景宜和她一比,那就是金银和美玉,可若是景福和她一比,那简直就是木头和宝石!福圆虽然没有景泰和景宜漂亮,可她的脾气好啊!她很小的时候辰妃娘娘就亲自告诉她读《女诫》,你若是尚了她,说不定以后也会有永承伯冯健的福气。你怎么就看中了景福?难怪宁妃娘娘这次宁愿得罪我姨母也要让景福嫁给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